体质虚弱精神差,四肢无力酸软,中医辩证调理有妙招。一般所讲的体质虚弱,是指卫气不足、卫表不固或者气血亏虚、肝血不足、肾虚等中医体质。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,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,并将虚弱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四种类型,结合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脏,则每一脏又有气、血、阴、阳虚弱的类型,如肺气虚、脾阳虚等等。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,不一定患病,即西医所称之“亚健康”,如不及时补养、调节和调理,令进一步发展,则对健康不利。

体质虚弱对人有什么影响?

  体质虚弱对人有什么影响?

  不喜欢说话、声音小、说话的尾音低靡且常常听不到。体质虚弱的人生活能力差,防卫疾病的能力低,比别人容易生病,一生病会不易恢复。虚弱人特别怕风、怕冷、怕凉、怕寒,接触风寒身体不舒服,常常头昏、头痛,吹不了电风扇,接触不了空调。挑食,食欲差、吃不了冰棍、喝不了冷饮。

 

  中医如何辩证调理体质虚弱?

  治疗体质虚弱,根据中医的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,热则寒之,寒则热之的治疗原则,通过进补来调整体质。进补要有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四个方面,并根据个人体质和病证实行辨证辨体进补,进补有药补和食补。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,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,就是健康,不足的是虚弱,需补养,多余的是病邪,要祛除,以其达到新的平衡,恢复身体健康。一般分为以下四类辩证治疗:

  1、气虚型

  气虚体质,是指人的气力不足,体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,稍微劳作便有疲劳之感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都比较低下。常表现为少气懒言,语声低微,疲倦乏力,常自汗出,动则尤甚,舌淡苔白,脉虚弱等。进补宜采用补气之法。

  2、血虚型

  血虚体质,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出现一些变化。血虚不能比较好地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讲的贫血。血虚体质之人,临床常易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、口唇淡白、头晕眼花、舌质淡白、脉细无力、妇女月经量少、延期,甚至闭经等症状。进补宜采用补血、养血、生血之法。

  3、阴虚型

  阴虚体质,是指常有虚火的一类体质,由于精、血、津液等物质的亏耗,阴虚不能制阳,导致阳热相对偏亢,机体处于虚性亢奋的一种状态,使人适应能力减弱,机体容易衰老。临床常表现为形体消瘦、面红潮热、五心烦热、口干咽燥、盗汗遗精、心烦眠少、舌红少苔,脉细数,不耐春夏,多喜冷饮等。进补宜采用补阴、滋阴、养阴等法。

  4、阳虚型

  阳虚体质,是指机体阳气不足,即俗称“火力不足”,机能减退或衰退,反应低下,代谢热量不足的一种体能状态。阳气不足,一般以脾肾阳气虚为主,其临床表现常出现平素怕寒喜暖,手足不温,口淡不渴,喜热饮食,饮食生冷则易腹痛腹泻,或胃脘冷痛,腰膝冷痛,小便清长,大便溏薄,舌体胖嫩,舌苔白滑,脉象沉溺等。进补宜采用补阳、益阳、温阳等法。

 

  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,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:

  1、气阴两虚型

  既有气虚又有阴虚,其主要表现为;既有头晕、乏力、腿软等气虚表现,又有升火、咽干、舌红等阴虚表现,但没有慢性疾病。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,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。

  2、阴阳两虚型

  既有阴虚又有阳虚,称阴阳两虚,其主要表现为;既怕冷又怕热,冬天特别怕冷,夏天又特别怕热。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,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。

  3、气血两虚型

  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、白细胞减少症、血小板减少症、妇女月经过多者等,其主要表现为;既有气虚的表现,又有血虚的表现。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、培补气血、气血并补等法。